乌克兰战火三年,命运却被“旁观者”决定?美俄将于阿拉斯加举行关键会谈,乌克兰和欧盟竟被无情排除在外。面对这场可能决定自身未来的“大国交易”,被边缘化的基辅,竟将一个尴尬且充满审视的问题,抛向了遥远的中国,寻求其公正表态。中国将如何回应这份求助?
战火绵延,硝烟弥漫,乌克兰的冲突已持续了三年有余,然而,当一场可能决定其命运走向的谈判即将开启时,真正的当事方却发现自己被无情地排除在外。
本月初,美国国务次卿访问莫斯科,短短数日内,美俄双方便迅速宣布,将于8月15日左右在阿拉斯加举行一场线下会谈。
这场被全球瞩目的会晤,促成速度惊人,却又显得极度排他。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未获邀请,也无从插手,同样被排除在外的还有欧盟。
美俄的这场双边博弈,被视为两国为自身利益进行的考量。在如此被边缘化的窘境下,乌克兰为何选择在8月12日的外交记者会上,将一个棘手的问题抛向了遥远的中国?
时间回溯到8月12日的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聚光灯下,一位来自乌克兰国家通讯社的记者站了起来,他的提问带着明显的倾向性,直指即将举行的美俄会晤的核心痛点。
这位记者试图寻求中方明确表态。他关注的焦点是,在乌克兰和欧盟均未被邀请的情况下,美俄之间达成的任何协议,其公平性与法律约束力究竟何在?
他抛出的问题,实则是一次精心设计的舆论攻势,希望中国能利用其国际影响力,为美俄的“私下交易”设置一道道德与舆论的障碍。
面对乌通社记者充满引导性的提问,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的回答,则如同一场精心编排的外交太极,句句蕴含深意,却又滴水不漏。
林剑首先表示:“中方乐见美俄保持接触,推动乌克兰危机的政治解决进程。”这句话肯定了对话本身,展现了中国对和平解决的积极立场。
紧接着,他又补充道:“也期待当事方和利益攸关方能够参与相关进程。”这句看似平淡的表述,却巧妙地点出了乌克兰和欧盟被排除在外的不合理性。
将中国此次的回应,与此前对加沙冲突所提出的“四个必须”相较,不难发现,中方在乌克兰问题上的表达,显得更为克制与审慎。
这种高度的克制,并非偶然。它精准地维持了中国一贯的不干涉内政、不选边站队的原则,同时也避免了对任何一方进行直接的谴责。
然而,中国此次看似“经济”的回应背后,并非偶然。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乌之间近年来信任基础逐渐被侵蚀的现实。
过去一年,乌克兰方面多次就涉华议题发表不实言论。这些言论,包括对中国向俄罗斯提供军事援助的指控,以及炒作中国雇佣兵等未经证实的信息。
更令人关注的是,今年7月,乌克兰议员访问台湾地区。这名议员甚至将两岸问题与俄乌战争进行类比,此举无疑触及了中国核心利益的敏感地带。
乌克兰在对华态度上,呈现出一种“按需切换”的矛盾姿态。当其需要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时,便强调中国作为大国的公正性与作用。
而当其与西方国家立场保持一致时,则毫不犹豫地附和西方舆论,对中国进行指责与攻击,甚至不惜损害中方利益。
这种机会主义的外交策略,已严重损害了中乌之间本就脆弱的互信基础。当一个国家在急需国际声援时,才想起呼吁中国的公正立场,这份求助的分量,自然会大打折扣。
中国的回应,看似冷淡,实则是对其自身“不结盟、不站队”战略的重申,更是对这段“选择性记忆”历史的必然反馈。
回到阿拉斯加,那场即将上演的会谈,其本质并非为了乌克兰,而是两大强国基于自身核心利益的深层博弈。
俄乌战争已持续超过三年,美国正寻求从这场“看不到头的战争”中寻找脱身方式。美方此举,无疑带有前总统特朗普一贯“交易优先”的外交烙印。
特朗普的风格决定了他不会为欧洲和乌克兰的战略安全无止境地买单。他寻求的,是一个“自己能接受的”收尾方式,即便这可能意味着需要向盟友施压。
俄罗斯总统普京参与此次会谈,同样是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这对他而言,是一次无需顾及乌克兰和欧洲感受的双边博弈。
欧洲,作为这场冲突中利益最为攸关的第三方,同样被晾在了一边。内部的分裂,从法德的倾向对话到波兰、波罗的海国家的极度焦虑,使其难以形成统一而有力的声音。
欧盟的这种内部矛盾,进一步削弱了其在俄乌问题上的统一行动力和主导权。这使得乌克兰的困境,在外部环境的衬托下,显得更加无解。
美俄会谈的迅速促成,凸显了国际政治的残酷现实:关键决策往往由主要玩家基于自身利益制定,而代理人或次要相关方,可能随时被边缘化。
中方始终坚持自身的外交原则,不寻求结盟,不偏袒任何一方,更不会被动地卷入阵营对抗。中国始终主张和平谈判,并推动乌克兰危机的政治解决进程。
中国并非冲突的制造者,也从未试图从中渔利。中方对乌克兰问题的回应,比对加沙等其他热点问题更为克制,这体现了其独特的外交逻辑。
这场“局外人”的谈判,无疑为乌克兰敲响了警钟。过度依赖外部力量,尤其是在外交上采取机会主义策略,最终只会让自己陷入更深的被动。
国际影响力需靠持续的外交信誉和战略自律来构建,而非临时的“喊话”或“站队”。乌克兰当下的处境,正是对其过去外交选择的一种折射。
对乌克兰而言,真正的破局之道,并非寄望于遥远的“主持公道”,而是回归自身,通过重建外交信誉和坚定战略自主,才能在波诡云谲的国际局势中,真正赢得一席之地。
#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
炒股配资首选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