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投身革命文艺
1954年,在北京召开的人民代表大会上,毛泽东见到柯仲平,笑着说:“柯仲平同志,你到哪里,鸡蛋壳到哪里!”这句看似随意的评语,实则深刻描绘了一位革命诗人与人民群众的深厚联结,也彰显了领导人对文艺工作者投身大众的肯定。
柯仲平,这位1902年出生于云南广南县的才子,从小便是师生眼中的佼佼者。1919年,五四运动的消息传至昆明,点燃了他的爱国热情。1924年,他考入国立北京政法大学法律系,北上求学。在北京这片广阔的天地,他很快在文化界崭露头角,进入“创造社”和“狂飙社”出版部工作,并结识了鲁迅、郁达夫、郭沫若等进步人士,因其豪迈的诗风被誉为“狂飙诗人”。1926年,柯仲平开始参与地下党活动,于1930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投身于党中央机关报《红旗日报》的工作。在危险的地下斗争中,他曾三度入狱,每次都由党组织设法营救。1935年,获释出狱后,柯仲平选择东渡日本,一方面避风头,另一方面继续深造。
鸡蛋壳里的艺术之道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柯仲平怀揣着抗日救国的热情归国,并于当年11月辗转抵达延安,首次见到中共领袖毛泽东,两人从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毛泽东初次见面便建议他:“我看你今后不能光埋头写诗,要做点文艺的领导工作。”柯仲平欣然接受,此后在边区积极开展演出工作,先后担任边区文协副主任、话剧团团长等职。1938年4月,延安召开边区工人代表大会,毛泽东在开幕式晚会上看到群众自发的戏剧表演后,虽赞赏其形式受到欢迎,但也指出内容过于陈旧。他当即询问身后的柯仲平是否应该改造这些传统形式以融入抗日内容,柯仲平坚定回应:“应该!”随后,柯仲平便着手筹建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经过两个月的艰辛筹备,剧团于当年7月磕磕绊绊地成立。毛泽东得知剧团条件艰苦,亲自拿出三百元钢洋资助,周恩来也从重庆送来五十元法币,贺龙从晋西北战场归来,除了捐赠二十元法币,还与张鼎丞、陈云等领导人一同送来了军刀、钢盔等战利品。在多方支持下,陕甘宁民众剧团艰难起步,他们常年下乡为百姓表演,学习民俗风情,创作出大量贴近生活的戏剧,深受陕北人民的喜爱。当地百姓用“信天游”赞颂他们,干部也称赞“剧团来演一天戏,胜过我们一个月的工作”。
1938年8月,柯仲平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与其他诗人在延安发起了街头诗运动,鼓舞了群众的创作热情。期间,新华印刷厂举办晚会,柯仲平在会上朗诵他创作于1938年5月的长篇叙事诗《边区自卫军》。他生性豪放,嗓门洪亮,带着云南口音的朗诵抑扬顿挫,感染力十足。鲁迅先生在世时就深知他这股劲头,每次柯仲平创作新诗,都会跑去鲁迅家,甚至站到凳子上朗读,令鲁迅的母亲误以为他要和鲁迅打架。那天晚会,毛泽东也来到台下,听得津津有味。柯仲平担心占用毛泽东宝贵的时间,停下来询问是否继续,毛泽东兴致勃勃地回应:“把它朗诵完吧!”几天后,毛泽东将诗稿退还,上面不仅有他的修改意见,还赫然写着“此诗很好,赶快发表”八个大字。
烛光与醇酒的知遇
毛泽东对文艺大众化的重视贯穿始终。有一次,毛泽东在陕北公学作报告,柯仲平恰好在场收集歌谣。毛泽东建议他找校长弄些纸发给大家,让每个人自己写,效率更高。柯仲平采纳后果然收获颇丰,还撰文阐述毛泽东重视民间歌谣的原因在于它们能真实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与情感。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柯仲平结合剧团经验发言,生动描述了剧团离开村庄时群众的依依不舍和送来的土特产。他还提到剧团常演的《小放牛》,自豪地说:“大家如果要在陕北找我们剧团,怎么找呢?你们只要顺着鸡蛋壳、红枣核多的道路走,就可以找到。”这番话引得台下哄堂大笑,毛泽东也跟着笑了,但也提醒剧团:“普及工作还要和提高工作相结合,不能老是《小放牛》,你们如果老是《小放牛》,就没有鸡蛋吃了。”
当年9月,毛泽东在枣园设宴,为《解放日报》第四版副刊征稿,柯仲平是16位受邀者之一。席间,毛泽东幽默地劝酒,笑言“吃人口短,吃人一口,报人一斗”,鼓励大家为党报尽责。宴席散去,柯仲平却迟迟不肯离去。皓月当空,只剩下毛泽东、柯仲平、舒群三人。毛泽东亲自倒酒,感叹“酒逢知己千杯少”,并将酒称为“慰劳酒”,感谢柯仲平常年带剧团奔波在外。半醉的柯仲平感谢毛泽东当初批给的三百块钱,毛泽东则打断说“让你去受苦受难了……”,柯仲平却摇着头说:“过惯了,我愿意同老百姓在一起……”舒群曾悄悄写纸条劝柯仲平早归,却被毛泽东截下撕掉,挽留两人继续畅饮。最终散席时,毛泽东将两人送到门口。柯仲平因醉酒从马背上栽下,与同样醉意的舒群瘫在地上。不知过了多久,两人被毛泽东的警卫员唤醒,发现毛泽东亲自带着延安唯一一辆汽车(华侨捐赠)来接他们回家。
未竟的史诗梦想
1943年秋天,中宣部部长张闻天通知柯仲平,毛泽东邀他到枣园一见。柯仲平抵达时,马健翎和杨醉乡也在场。毛泽东在窑洞中点着马灯接见他们,称他们为“三贤”、“文艺先驱”,如“插种队”般将抗日的种子撒遍各地。毛泽东特别赞扬柯仲平的“犟劲”,在物质匮乏和创作力量薄弱的条件下,通过写剧本和节衣缩食解决了经费问题,创作出不少优秀作品。毛泽东还指出,抗战进入新时期,新中国需要新文化,新文化要服务于新的政治和文化力量,鼓励他们再接再厉。这番话让柯仲平深受触动,更坚定了创作大众化作品的决心。
1948年,党中央机构迁往西柏坡,柯仲平被调至华北局主持《中国人民文艺丛书》的编撰工作,又一次与毛泽东见面。毛泽东幽默地问他:“你在这里是扛长工还是打短工?”柯仲平干脆地答道:“打短工。”毛泽东接着问他短工打完准备去哪里,柯仲平笑着说:“准备去你住了13年的地方去。”毛泽东领会到他指陕北,不解地问:“回去打算干什么呢?”柯仲平立刻来了精神,透露他打算用史诗般的笔墨,写一部媲美《红楼梦》的陕北英雄刘志丹的作品。毛泽东听后非常高兴,表示支持,并鼓励他多加调查,争取十年八年写出这部伟大的作品。柯仲平也曾向刘少奇请示回陕北创作事宜,刘少奇虽然支持,但建议他最好写一支游击队的成长,认为如果铺开来写,需要中央和地方多方审查,恐难出版。然而,柯仲平未能如愿回到陕北,他被调往北平筹备第一次全国文代会。新中国成立后,他开始在政府中担任职务,工作日益繁忙,留给创作的时间越来越少。
结语
尽管工作缠身,1954年毛泽东那句“你到哪里,鸡蛋壳到哪里”的鼓励,让柯仲平备受鼓舞。他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实地调查和资料查阅,倾注心血的《刘志丹》长篇叙事诗逐渐有了雏形。然而,天不遂人愿,1964年秋天,柯仲平在一次支部大会上突然倒下,因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穿孔病逝,享年62岁。这部他倾注了无数心血、已完成五分之四的史诗巨作,最终未能完成。毛泽东的“鸡蛋壳”之语,不仅是对柯仲平深入群众、艺术为民实践的最高褒奖,更是对新中国文艺事业发展方向的深刻指引。它象征着柯仲平与人民群众不可分割的联系,以及他为人民文艺事业奉献终生的不朽精神。
炒股配资首选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